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1.墾區水田生產特點
1.1經營體制 墾區水田生產的經營體制是土地采用租賃經營,經營方式是“四到戶,兩自理”,種植戶獨立經營。
1.2生產規模和土地條件 由于墾區人少地多,分戶經營規模相對較大,地塊規整、面積較大,適合機械作業。
1.3生產技術 黑龍江墾區水田生產屬于寒地水稻種植,是水稻生產積溫臨界地區,采用的是旱育稀植技術,生產技術應用有高臺做床,鋼骨架大棚旱育苗,機械整地,機械插秧,生產期分段施肥,水稻恒溫催芽,機械收獲等。
1.4 現有機械狀況
1.4.1動力機械 12馬力履帶旋耕機占比重,是現有水田生產的主要機械,主要用于水整地和運輸作業; 25~80馬力輪式拖拉機承擔基礎整地、水整地、運輸和收獲作業,是水田生產的主力軍。其中25~35馬力拖拉機數量所占比重較大,在基礎整地作業上表現為功率不足,作業質量差。
1.4.2整地機械 有平翻犁、旋耕機、動力圓盤旋耕犁、攪漿滅茬機、平地板。平翻犁、動力圓盤旋轉犁適于不同作業條件,在水田翻地中占比重;旋耕機適用于低茬收割地塊的基礎整地;平地板承擔水整地作業;攪漿平地機能適應各類收獲作業的水整地,可實現高留茬還田和原茬水整地。
1.4.3收獲機械 水田主要有200馬力以上的全喂入式收割機,收割機收獲質量好,效率高,但是數量相對較少;100馬力以下全喂入收割機占水田收獲機絕大比重,另外還有少量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
2.墾區水田生產對機械的要求
2.1水田基礎整地對機具的要求
墾區基礎整地方式主要以翻旋為主。隨著水稻種植年限的增加,逐年的平翻作業形成了堅實犁底層,加之現有動力機械功率較小,耕層逐年變淺,制約了水稻產量的提高。水田生產急需要解決的是莖稈還田,培肥地力問題,隨著水稻收獲逐漸走向機械化,莖稈還田已經得到解決。但是由于水稻產量高,莖稈量大,加上收獲機械功率小,只有高茬收獲才是降低收獲損失的辦法,卻給基礎整地帶來的困難。大量莖稈留在地表,水整地不易整平,插秧時秧苗插在容易莖稈上造成死苗和飄苗,因此要求水整地機具具有滅茬功能。
2.2插秧對機具的要求
墾區水田插秧方式是以機械插秧為主,人工插秧將逐步被淘汰,主要是由于人工插秧易引起的保苗不足,插秧深度不標準,影響水稻產量。
2.3 水田收獲作業對收獲機械的要求
2.3.1水稻莖稈量大,成熟后籽粒、莖稈脫水難,適合直收時間短。安全水分收獲一般都是在枯霜期后3~5天,隨著氣候變暖,墾區枯霜期的年份很少而且逐年延后,一般年份在10月15日,而墾區初雪在10月20日,這就給水稻安全收獲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2.3.2水稻產量高,糧食數量大,曬場面積不足,水稻成熟就收獲容易出現捂糧、爛糧,惟一的解決辦法是采取分段收獲。水稻分段收獲是在水田剛起步階段的主要收獲方式,主要采取人工割曬、機械割曬、人工打捆、碼垛、脫谷。隨著大馬力收獲機械的逐漸引入,這種收獲方式已被淘汰,雖然大馬力收獲機械能夠滿足拾禾作業,但是適合的割曬作業機具較少。主要是由于水稻種植行距寬,而且植株矮,順著插秧方向割曬容易造成塌鋪;另外水稻莖稈水分大,收獲季節正直秋季,氣溫低,陽光不足,莖稈不易脫水。因此,如何放鋪既能有利于機械拾禾又能在短時間內脫水,這是個關鍵問題。
2.3.3水稻效益高,種植分散,生產規模較旱田種植規模小的多,隨著農戶收入的不斷增加,資金的不斷積累,種植戶渴望以戶為單位的配套機具,給統一作業帶來較大難度。
3.機具配置建議
3.1動力機械 要選擇40馬力以上的四輪驅動履帶旋耕機。
3.2整地機械 選擇平翻犁、旋耕深松機、深松機、動力圓盤耙、攪漿滅茬整地機。
3.3插秧機 選擇8行插秧機。
3.4收獲機 選擇大馬力全喂入式的聯合收割機(80馬力以上),既能實現莖稈還田,又能滿足水稻分段收獲;半喂入式收割機應占少量比重,用來滿足收獲種子的要求;小型橡膠履帶聯合收割機占有比例,滿足以家庭為單位的收獲方式。
履帶旋耕機:http://www.styleexac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