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分析了淮北平原在收割與旋耕、施肥、施藥及秸稈焚燒等方面的土地耕作現狀,總結了土地耕作質量下降的影響,并提出深松土壤、調查收割機械、增施有機肥等對策,以期為改善淮北平原耕作質量提供參考。
淮北平原是商品糧基地,每年為生產大量的小麥、玉米、大豆[1],但是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務農的勞動力明顯不足,知識水平較低,所以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聯合收割機對土壤碾壓過深而旋耕機所旋深度太淺、不能平衡施肥、施藥單一、焚燒秸稈等現象,對當地農業生產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現將土地耕作現狀及對策介紹如下。
1 土地耕作現狀
1.1 收割與旋耕方面
淮北平原所種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適合大型農機具作業,當作物收獲時田間被幾噸重的膠輪聯合收割機碾壓后形成5~10 cm深的溝槽,對土壤的擠壓深度20~30 cm。在作物成熟期如果遇到連陰雨天氣,農民為了減少損失而不顧對土壤的碾壓進行搶收,這樣對土壤的破壞更嚴重。由于農民承包土地面積和寬度相對穩定,所以收割機在田間作業時,都是沿同一條線路碾壓,而旋耕機所旋深度不超過10 cm,但是機主為了利潤化,即單位時間內所旋面積而所耗柴油少,只有減輕負荷降低所旋深度,有的只旋6 cm,有的甚至連上茬的豆根都無法旋掉。自1998年聯合收割機推廣使用至今已有15年,收割小麥、大豆都要使用聯合收割機,所以幾噸重的收割機每年在田間沿同一條路線碾壓2次,而目前旋耕機所旋深度6~10 cm,使10~30 cm深度區間的土層形成一個致密而沒有透氣的整體,使農作物的根系不能穿越,深層的水分、養分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1.2 施肥方面
由于務工比務農經濟效益好,農民不可能常年在家搞土雜肥或者搞高溫堆肥,秋種時為節約時間,只施化肥而不施土雜肥,連續多年使土壤中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缺乏。
1.3 農藥方面
種植戶習慣使用殺蟲速度快的農藥,且連續使用,不愿意更換其他農藥。自2008年以來,當地農民主要用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殺蟲,由于多年連續使用單一農藥,使害蟲的抗藥性呈幾何級數增加,以前氯氰菊酯稀釋1 500倍可以殺死的害蟲,2013年7月稀釋150倍在大田使用還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